琴詩書画巣    古琴音楽   中国絵画   詩・書   中国文人の世界   北京信息   パリ信息   リンク  
   古琴News | 古琴ことのは | 古琴音楽日誌(MP3,AIF)

 唐宋元明琴器流変




鄭珉[王民]中 『琴粹紀事圖録』(台北市立国楽団2000年4月発行)より 

(一)古琴的始作與定制時代
(二〉古琴與唐琴流傳於世的縁因
(三)唐琴典型器的發現
(四)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
    唐代
    五代
    宋代
    元代
    明代




(四)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  ─宋代─

  宋代是継唐朝之後的古琴發展時期,據《宋史》載:太宗曾下令改七絃琴爲九絃琴,徽宗用魏漢津之説,造大晟樂,用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絃的五等琴,祭祀、朝賀的大樂中要用八十多張琴,僅七絃琴就要用二十三張。《画継》載:政和間宮中還有「琴院」之設,宣和殿還有「萬琴堂」收藏古今名琴。《格古要論》称:「宋時置官琴局製琴,其琴倶有定式,長短大小如一,古曰官琴,但有不如式者,倶是野斲[断]。」這足統治者古琴的愛好。至於當時民間據《琴論》記載説:「京師、兩漸、江西能琴者極多。」元人呉澄読:「浙操興於宋,……濃麗切促,里耳無不喜。」《夢梁録》称:「府第中有家楽,児童多執笙[竹黄]琴瑟,最可人聴。」又説:「其官私妓女……或捧龍阮琴瑟。」可見兩宋時期的七絃琴已経突破宮廷雅樂和文人士大夫的襲断,出現於民間各種場合,足見當時絃歌之盛了。今就傳世古琴來看,宋代的「官琴」約爲兩端,其一爲宮廷樂隊專用,倶有定式的琴,如開寳戊辰款的「虞廷清韻」其形制款模猶如唐琴伏羲式者,或紹興年款的「鳴鳳」作変體連珠式,形制寛扁猶如北宋晩期之作而寛大過之。其二爲宣和二年御製款之「松石間意」琴,楊時百先生定爲「宣和式」,爲《歴代琴式》中所無。至方全民間野斲[断]之琴,計有伏羲式、神農式、師襄式、仲尼式、列子式、鳳[口素]式、靈官式、連珠式、霹靂式等。其中独仲尼式之作敷量最多,其餘較爲[穴干]見。何以仲尼式之琴独多?可能與晩唐以來儒學的發展,恢復孔子道統的思想及統治者提[人昌]尊孔,以孔孟孝道治天下有著密切關係的,於是七絃琴中仲尼式從此遂定於一尊的地位,歴元明清至今不衰。宋朝野斲[断]琴的面板弧度継承了唐代的傳統格式,由圓厚向漸薄發展,官琴如比,野斲[断]也是如此,北宋前期的琴,面板圓厚,後期漸薄,並出現扁平的製作,宋琴最突出的特點是兩側上下邊[木四方]由頭至尾鏨齊一致,底面項與腰[人故]成圓[木四方]的現象已不存在,南宋又出現了尺度較小及「聳肩而挾」的仲尼式琴。只是馬希仁偶然有将琴底之項[人故]成圓[木四方],扁琴将琴面的項腰[木四方]面[人故]圓,金公路的琴偶然将額下[人故]成斜出的,這不過是唐琴的流風猷韻在名家作品上的一些反映,而不是宋琴的代表風格。宋琴的[髟休]漆工藝,基本上継承了唐代的傳統方法,沿用純鹿角灰和生漆的漆胎,間有纔雑入孔雀石、珍珠母碎末之作,是爲琴上用「八寶灰胎」之始。用杉木斲[断]琴並施以葛布底之作較爲少見。漆色主要施以黒色光漆、栗殼色、朱[髟休]者較爲少見。断紋主要是蛇腹紋、間有細紋断、冰紋、牛毛紋者。兩宋斲[断]琴名家,據《雲煙過眼録》所載,北宋時有僧仁智、衛中正、米仁濟、馬希亮、馬希仁、趙仁濟。南宋有金遠、陳遵。今天傳世的宋琴還可以看見腹款的,約有馬希仁和金遠二人之作,其餘絶大多敷已模糊不清,成爲無款宋琴了。傳世宋代野斲[断]琴較早之作有「雪應鐘」、「清角遺音」、「龍門風雨」。南宋有「玉壼冰」、「萬壑松」、「海月清暉」等。

 ※斲[断]→zhuo2



(一)古琴的始作與定制時代
(二〉古琴與唐琴流傳於世的縁因
(三)唐琴典型器的發現
(四)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
    唐代
    五代
    宋代
    元代
    明代


 
 
 
 

  古琴ことのは    2000.6.15更新

  琴詩書画巣 | 古琴の調べ | 中国絵画 | 詩・書 | 中国文人の世界 | 北京信息 | パリ信息 | リン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