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詩書画巣    古琴音楽   中国絵画   詩・書   中国文人の世界   北京信息   パリ信息   リンク  
   古琴News | 古琴ことのは | 古琴音楽日誌(MP3,AIF)

 唐宋元明琴器流変




鄭珉[王民]中 『琴粹紀事圖録』(台北市立国楽団2000年4月発行)より 

(一)古琴的始作與定制時代
(二〉古琴與唐琴流傳於世的縁因
(三)唐琴典型器的發現
(四)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
    唐代
    五代
    宋代
    元代
    明代




(二〉古琴與唐琴流傳於世的縁因

  古代的絃樂器何以只有古琴伝世?而傳世琴中何以唐琴最古?這也是講古琴必須交待清楚的問題。

  要説明絃樂器中只有古琴傅世的縁因,必須上[水朔]到七絃琴定形之初的西周,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統治之後,大力推行禮制用以規範人們的行爲,提倡音樂特別是琴樂,用以陶冶人的性一晴,所以《禮記》中才有「士無故不撤琴瑟」和「喪服祥,鼓素琴」的規定。本來當時居喪足要撤琴瑟,不舉樂的,卻又規定居喪一年後可以弾没有紋飾的素琴,其用意古人解釋説:「禮之所不作而樂作焉,正聲入乎耳,而人皆有事父事兄事君之心」。説穿了,就是「寓教於樂」。在西周實行禮樂教化的對象主要是士,通過士來貫徹普及,而禮楽的楽主要是古琴,於是琴和士就建立了與其它樂器不同的特殊開係,従「士無故不撤琴瑟」的要求変爲自覺的行動,所以後來才有「琴書剣珮不離左右」的現象。在進入封建社會以後,古琴依然在絃樂器中,甚至在一切樂器中,慮於特殊的地位,所以在明朝抄嚴嵩家的清單《天水冰水山録》中還證明這様一個間題,其中古琴,包括新的「時琴」在内,都是與古籍、書畫一様,逐件開列名單上[糸檄]朝廷,而其它樂器箏、琶之屬,寫明共若干件,折合銀兩若干,通通給作価處理了,這就是傳世古樂器中只有古琴的縁因。所以今天明琴多如過江之[魚即],欲求一面明朝琵琶皆不可得了。

  由於傳世古琴中,最古的琴是唐代的遺存,於是令人産生了錯覺,認爲古琴音楽到唐代才成熟,這様又從[口力ling4]外一個角度否定古琴的悠久歴史傳統。不是文物工作者,對傳世文物状況不了解,今天所見到的原始社會的石器、陶器,三代的青銅器、玉器、以及秦漢魏晋宋齊梁陳隋的文物,除了碑刻石窟造像是兩漢北魏以來所遺,繪畫、古琴爲唐代所遺者外,其它器物,皆非傳世品,而是不同時期的出土文物,古代的宗廟重器都没有一代一代的継承下來,独「舜在床琴」的琴,孔子的琴,司馬相如、蔡[邑]的琴流傳下來了,豈不成爲怪事!雖然歴代種種器物没有流傳下來,我們從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献可以知道古代的歴史發展,而且正在被出土器物所證實,商王朝的世系已被出土的甲骨文所證實,如果没有史書的記載,又從何而識別甲骨文刻的是商王世系[口尼]?三代的鼎彝,越窯青瓷不都從文献中獲得認識的,所以否定文献,割断歴史是非常錯誤的。

  傳世古琴何以未見魏晋之遺而有唐代所作?這是由兩個縁因形成的,其一是天災人禍的破壊,當秦滅六國,畫納其珍藏於阿房宮中,被楚人一炬,化成焦土,清入關接收明朝宮廷府庫,僅圓明園的藏琴,據宮中[木當]案記載不下百数十張,至英法聯軍侵略,名圖遭洗劫焚焼,名園珍藏均化爲烏有。只要翻開唐張彦遠的《歴代名畫記》就知道戦亂中保存下來的文物是何等可貴了。其次是琴本身極易損壊,收藏不善,一旦受潮,不免木料変形,漆皮剥落,原音消失而被棄去,即使世家子弟,對於家傳古琴,因不檀琴,亦不免将其棄置於薪柴煤炭之間任其毀滅,這就是唐以前古琴未得傳世的縁因所在。到唐代時期,音樂因受到皇家重視得到飛躍發展,擅長鼓琴的名家輩出,斲[断]琴名手亦應時而生,諸如蜀之雷霄、郭諒、呉之張越、沈[金僚],是盛唐時期名喋一時的斲[断]琴巨匠,此外還有馮超、婁則、李勉及三慧大師等人也是名享一時的高手。陳拙《琴書》説:「唐賢所重爲張雷之琴,雷琴重實,聲温勁而雄,張琴堅清,聲激越而潤」,可見他們所造的琴,聲音是超越前代的,這是被保存下來的一個縁因。特別其中西蜀雷氏祖孫三代,兄弟伯仲皆以製琴爲業,影響尤爲深遠。他們所製之琴,不僅爲唐人所重,尤爲其後的宋儒所珍賞。宋以後,琴樂發展,斲[断]琴術随之提高,名手輩出,名琴傳製在好古之風風行之下,唐代以後的古琴遂得以流傳至今。從周密的《雲煙過眼録》中記録的古今名琴來看,流伝至今者已寥若晨星了。

 ※斲[断]→zhuo2



(一)古琴的始作與定制時代
(二〉古琴與唐琴流傳於世的縁因
(三)唐琴典型器的發現
(四)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
    唐代
    五代
    宋代
    元代
    明代


 
 
 
 

  古琴ことのは    2000.6.15更新

  琴詩書画巣 | 古琴の調べ | 中国絵画 | 詩・書 | 中国文人の世界 | 北京信息 | パリ信息 | リン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