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詩書画巣    古琴音楽   中国絵画   詩・書   中国文人の世界   北京信息   パリ信息   リンク  
   古琴News | 古琴ことのは | 古琴音楽日誌(MP3,AIF)

 唐宋元明琴器流変




鄭珉[王民]中 『琴粹紀事圖録』(台北市立国楽団2000年4月発行)より 

(一)古琴的始作與定制時代
(二〉古琴與唐琴流傳於世的縁因
(三)唐琴典型器的發現
(四)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
    唐代
    五代
    宋代
    元代
    明代




(四)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  ─唐代─

  唐代不同時期的琴,在形制上有変化。這在九疑山人楊時百的著作中所著録的「九霄環佩」、「大聖遺音」、「独幽」和「飛泉」琴上都有反映,它們都是唐琴的標準器。大聖遺音的腹疑刻「至徳丙申」爲唐粛宗至徳元年,是中唐之始,其琴形制渾厚,表現在面板的弧度具有漫圓而肥之象,在項與腰的上下邊[木四方]削圓,使側面減薄,與兩側之厚薄,接近一致,琴額之下由軫池向上斜出,使頭的邊沿厚薄與周邊接近,経過這様處理的琴,雖厚而毫無蠢笨之象,這是中唐琴的突出特累點。「太和丁未」爲唐文宗元年,是晩唐之始,琴制不及中唐渾厚,表現在面板的弧度發生了変化,略具當中高而兩側坡下之勢,漫圓之象已失,項與腰雖因内收増厚,而面板由額至尾際的邊沿坡度一致,故面板的項腰兩處没有削圓之象,而底面上述兩處與琴頭之下,依然[人故]成削圓與斜出,減薄的[人故]法如故。九霄環佩琴,是具有雷氏第一代人創始的家法,據宋人考證,雷氏第一代製琴,始於唐開元之世,開元爲盛唐後期,故九霄環佩較之大聖遺音尤爲渾古,減薄的[人故]法與大聖遺音相同。唐琴之肩倶自三徽始,腰由八徽至十一徽左右,足在九徽之下,龍池居於肩與鳳翅之中,肩寛不小於二十公分,尾寛不窄於十四公分,這都足相同的。只足琴的通長尺寸有點変化,盛唐雷氏琴是」米二十三、四左右,而中唐琴多爲一米二十一左右,晩唐琴則兩種尺度都有。灰胎皆爲純鹿角霜胎,漆色爲栗殻色,朱色、黒露紫色。断紋爲小蛇腹、細紋、冰紋,大蛇腹間牛毛紋,琴背漆胎下皆施以葛布。造型有伏羲式、神農式、師噴式、仲尼式、鳳[口素]式、鳳勢式、連珠式。

 ※斲[断]→zhuo2



(一)古琴的始作與定制時代
(二〉古琴與唐琴流傳於世的縁因
(三)唐琴典型器的發現
(四)唐代以來七絃琴形制特點的変化
    唐代
    五代
    宋代
    元代
    明代


 
 
 
 

  古琴ことのは    2000.6.15更新

  琴詩書画巣 | 古琴の調べ | 中国絵画 | 詩・書 | 中国文人の世界 | 北京信息 | パリ信息 | リンク